谷爱凌与体教融合
主编点评:
某种意义上讲,谷爱凌确实有条件“随随便便成功”,如果你相信每个人都有待开发的天赋的话。谷爱凌最符合社会对成功心理期许的形象,健康、明亮、天才,最重要的是还年轻。她是完美的供映射和投射的传奇文本,几乎没有一丝苦涩。不过我们仔细看看此文,从媒体报道谷爱凌的言谈中,如果从“体教融合”的视角来看,可以得到谷爱凌成功的内在学理逻辑,即体育运动之于人成长的“体育三性”——命赋性、教育性与成长性。体育运动全过程均需符合和适应生命规律,生命资源的系统开发、汇聚、积累,展现了“身心一元”的命赋性;动作技术没有人际间转移的直接性,“身体第一性”奠定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基础;身体变化万千,可塑性极高。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奠基在体内“有序状态”调节的基础之上,运动技艺的成长依赖于生命史的特征揭示了体育的成长性。图片来源于网络
谷爱凌与体教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的转变。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体育的刻板印象、应试教育等机制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整体来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谷爱凌的出现,为我国的冰雪项目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的体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
“我要是想做作业的话,就是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全去做,然后用百分之百的时间去滑雪,这样我能滑到最好的成绩,也能在学校得到最好的成绩。”
“我就有一个精神,就是想当最好的,但是也不必须是要把被人压下去,而是想当我自己能当的最好的一个人。”
“生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找着一个你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去享受它。第二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改变世界。”
“我和中国冰雪一起长大,促进中国滑雪运动发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滑雪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愿大家能够享受滑雪这项运动,把它当成放松自我的方式,通过滑雪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文化、感受大自然。”
“我不是为了比奥运会而滑雪,也不是为了斯坦福而学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自己对它有热爱,因为我喜欢做,然后顺便开始比赛、顺便开始赢。那就让我更喜欢它。热爱是很多梦想实现的燃动力,面对生活要永远保持热爱。”
“我觉得当一个人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的时候,不只是达到目标这件事本身能够让她感到快乐,努力的过程同样值得享受。早上醒来,想到有一件事情是我想去做、要去做、等不及去做的,会让我觉得每天都很有意义。”
“自由式滑雪是一项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突破历史的运动。自由式滑雪里的每个动作没有绝对标准,你永远可以提高难度系数,或者把这个动作做到更完美。翻转的度数只是一个数字,背后其实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滑雪运动吸引我的原因。”
“我妈妈很厉害,因为她是唯一能在陪练中跟上运动员速度的家长。一直以来,她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生活方面,她会帮助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比如监督我按时睡觉。妈妈也是我的滑雪启蒙老师,很小的时候,她带我去滑雪场,给我买了人生第一双滑雪鞋,在充分尊重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我,激发出我内心的热爱和动力,让我勇敢地坚持下来。我觉得妈妈就是我滑雪背后的‘智慧大脑’,从学习方式到动作、感觉,从比赛心态到竞技技巧,她都会帮我进行科学分析,让我思考得更深入,我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小时候我每天上学,然后上完学我妈妈来接我,车里带着三件衣服。”“因为我要先在车里换衣服,然后去踢足球,踢完足球然后换衣服去跳芭蕾,跳完芭蕾然后再去弹钢琴。”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国家,而美国的发展历史为二百余年。在中国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存在政权更迭、内外征战,但总体而言内部的民族构成较为稳定,即便内部不同民族间也存在摩擦,但在共同对外时常常自觉凝聚为国族共同体,有着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归属认同。
相对稳定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以及儒家等思想的长期规训,使得中国人在千年发展中形成了安分、守己、顺从的性格,习惯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引导和发展,而缺乏表达自我诉求的积极性。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为例,虽然体育所具有的健身、娱乐等功能被大众所熟知,但大众的整体参与率却并不稳定、不高,且呈现出随着国家关注重点的转变而转变的趋势。
相较于中国文化中基于内部民族的稳定而形成的对“自上而下”的顺从和依赖,美国的内部民族则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移民高潮,移民的到来改变了美国原有的民族结构,造成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经历了由盎格鲁一致论、熔炉论、文化多元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的嬗变过程。
面对动态、多元的民族文化构成,此时开放、包容构成了其治理前提,听取大众“自下而上”的需求成为其稳定的重要条件,并由此促生了其较为自由、活跃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体育发展中,体育成为促进不同民族交流的重要活动,在发展之初便被视为有利于增进友谊的游戏,体教融合的发展被视为自然的事,且学生在体育教育中表现出了更积极主动的参与意愿,并将之视为表达及表现自我的路径。
“前不久,我发了一个在房间里试穿冬奥装备的走秀视频,里面有一个虎头帽,网友很喜欢,我自己也特别喜欢。之所以拍这个视频,一方面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运动员在赛前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帮大家放松放松心情,以更好的状态走上赛场。”
敢于在赛前展现自己的性格,对中国运动员来说还是较少的。从以往的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运动员常常更倾向于在夺冠后在媒体上展示自己,这种夺冠后的展示既与运动队的要求有关,也与中国人观念中“低调”的有关。
正是这种“内敛”“实用”“低调”等观念,使得中国人长期以来对体育的态度并不积极,甚至一度较为消极。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继承中,中国人对文化课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对体育的态度则变化不定,由此也造成体教融合在中国的推进并不容易。
美国文化性格中的“张扬”“活跃”“个性”等,则使体育在美国有着更大的接受度,体教融合中也更被大众所接受。在对体育教育的态度中,美国文化表现的更为积极,鼓励学生在体育参与中展示自己,这种展示不局限于体育技艺,而包含着对个体自我表达、自我建构等的鼓励。
“我认为2000后出生的,我这一代人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这实际上跟我们接触互联网,接触不同种类的媒介有关,这是影响我们作出改变的很重要的一步,并且我们将带着这些改变,走向我们想要的未来。”
随信息的快速交互,新生代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并影响着传统的代际传递。在教育中,新生代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而有了更强的自我表达意愿,其对体育教育也有了不同的理解,而体教融合推广中恰恰缺乏对新生代声音的听取。
体育作为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将社会对文化成绩等的关注,转向主体人的体育需求、兴趣等的关注,在听取新生代对“体教融合”的理解和需求中,真正做到有引导有认同的上下互动,成为新阶段我们在推进体教融合中所应思考的问题。
“这两年我有更多时间专注训练和滑雪,也学着在滑雪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状态。我会自由选择喜欢做的事,比如滑雪4个小时后,写1个小时日记或者上网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也会主动愿意学习,这样也能调节我的大脑,帮助我达到更好的运动状态。”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往往将时间大部分分配于学习,体育课在一段时间内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虽然随着国家对体育教育的日益重视,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整体的体教融合仍较为滞后。在新发展阶段的体教融合推进中,促进文体间的时间合理分配,以找寻体教融合的最佳平衡状态,成为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
“我并没有感觉我是天才,我好好努力出来的,我是我们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去比赛,能去训练,我也推迟了进入我梦想大学的时间。暑假有的时候为了拍时尚大片,有可能拍八到十个小时,但是完了还是选择去健身房两到三个小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付出。所以我没有感觉是天才,我觉得是努力。”
虽然成功不可复制,但兴趣实则具有感染力。在新发展阶段,思考如何通过体教融合提升个体体育兴趣、将体育还原体育、使参与者在体教融合中找到作为主体的人的本体快乐,具有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意义。
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存在,在消费社会所营造的喧嚣场景中,回归理性、冷静的思考,避免将体育及体育参与者符号化、标签化,使体育成为个体认知中具有无限潜能、无限选择空间、无限满足感的存在,将体教融合真正的回归于人的主体需求满足与发展中,不仅有利于完善“体教”认知,而且对社会与个体发展来说具有推进作用。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